Tag: 第二聖殿時期
-
公義的拯救者,願祢來臨
基督教傳統稱受難節前的星期天為棕枝主日,是紀念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的日子。大約兩千年前的當日,群眾脫下外衣,與棕枝一同鋪在地面上,讓騎著驢駒的耶穌走過進入耶路撒冷。群眾大聲高呼「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 21:9)。 當我們細閱聖經,會發現棕枝主日的圖畫未必如我們想像。符類福音就事件的記載均有不同,馬太及馬可記載群眾在田間砍下樹枝鋪在地上,卻沒有提供植物的品種(太21:8;可11:8),路加筆下不論群眾手上,或地上均沒有植物(路19:35-37),只有約翰記載耶路撒冷的民眾拿著棕枝歡迎耶穌進入聖城(約 12:13)。
-
-
-
抹大拉石:耶路撒冷聖殿的縮影
在2022年度考古活動期間,艾阿來考古計畫負責的考古學家 Motti Aviam 帶我們到訪抹大拉(Magdala)的遺跡,參觀這裡發現的第一世紀猶太會堂及會堂內一塊非常特別的石頭——抹大拉石(Magdala Stone)。Motti 分享他較早前發表了的論文內容,談及石頭上裝飾及功能。 * 英語講解 – 中文字幕(Youtube自動翻譯)*
-
夏達華聖經世界新展品:加利利船
我地最新的展品係一隻差唔多1比1的耶穌時期漁船,應該係聖經世界最大件的展品! 唔得,一定要請Peter老師同我地講下,成條船由構思、動工到運送過程以及將來大家黎到睇嘅時候究竟如何幫我地明白聖經呢?事不延遲,去片!
-
信仰與宗教分離(六)
聽過有人這樣說,當福音書用「彌賽亞」(希臘文Messias,約翰1:41; 4:25)來描述耶穌時是有別於用「基督」(希臘文Christos)來描述耶穌,「彌賽亞」與「基督」是有分別的。可能用「彌賽亞」時是想強調耶穌是猶太人的救主,而「基督」就是強調耶穌是外邦人的救主。當我們明白「基督/Christos」這字的由來時,大家就會明白到這說法實在是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