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傳統稱受難節前的星期天為棕枝主日,是紀念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的日子。大約兩千年前的當日,群眾脫下外衣,與棕枝一同鋪在地面上,讓騎著驢駒的耶穌走過進入耶路撒冷。群眾大聲高呼「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 21:9)。
當我們細閱聖經,會發現棕枝主日的圖畫未必如我們想像。符類福音就事件的記載均有不同,馬太及馬可記載群眾在田間砍下樹枝鋪在地上,卻沒有提供植物的品種(太21:8;可11:8),路加筆下不論群眾手上,或地上均沒有植物(路19:35-37),只有約翰記載耶路撒冷的民眾拿著棕枝歡迎耶穌進入聖城(約 12:13)。
那麼我們應如何明白此故事的敘述?為何約翰要記載民眾手中拿著這種植物?為何路加選擇「遺忘」這資料呢?民眾所高呼的語句又如何觸動法利賽人的不滿呢?
棕樹與勝利
棕樹枝與勝利的聯繫是希羅世界常見的圖畫。考古學家在以弗所遺跡中找到勝利之神尼刻(Nike)拿著冠冕與棕枝的浮雕。《荷馬史詩》記錄有棕樹生長於阿波羅的出生地提洛島(Delos)。忒修斯(Theseus)在島上舉行運動會尊崇阿波羅,冠軍運動員獲贈棕枝為勝利的標記1。
這純黃金製造的冠冕中央有勝利之神尼克
土耳其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
土耳其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
這兩位格鬥士都是冠軍健兒,墓碑上都有棕枝。
其中一位的勝利次數較多,你知道如何分辨嗎?
公元二世紀希臘地理學家保薩尼亞斯(Pausanias)在著作《希臘志》中,記錄各個大型運動會中冠軍運動員所得的冠冕。一,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a Games)勝利的健兒獲野橄欖冠冕;二,德爾斐(Delphi)皮媞亞運動會(Pythian Games)派發月桂冠冕;三,松樹枝是近哥林多地峽舉行的伊斯米亞運動會(Isthmian Games)所使用製作冠冕的植物;四,尼米亞運動會(Nemean Games)使用野胡蘿蔔編織的冠冕。保薩尼亞斯稱除四種植物的冠冕外,棕樹枝是四大運動會冠軍健兒會獲得的標記2。這希臘文化中勝利的圖畫,又如何進入福音書中的猶太世界呢?
棕樹與猶大地
棕樹希伯來原文「他瑪」(Tamar;תָּמָר)是兩位命途坎坷的女性——猶大的媳婦3及大衛的女兒4——的名字。這名詞在這兩段經文外大部分均翻譯為棕樹(Palm)或棕棗樹(Date Palm;拉丁學名:Phoenix dactylifera)。聖經中的「蜜」也很有可能是指由棕棗製成的蜜,《申命記》如此記載: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
– 申命記8:8
由於經文所記載的前六者均是植物,猶太拉比認為經文中的「蜜」是蜂蜜的機會不大5,因此將棕棗列為以色列七品種之一。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在著作《猶太戰爭》中數度描述以色列地的棕棗:
論道猶大地產量最多的農產,這地除了香脂樹(Balsam)外,擁有大量的棕樹6。
– 猶太戰爭1.6.5a
描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所征服的第一座城市7,他這樣說:
耶利哥:這裏種植多種類的棕棗樹,味道與名字各有特色。品質較高的,可以製成美好的蜜糖,甜度不亞於其他蜜糖,這地區也有生產蜂蜜的8。
-猶太戰爭4.8.3
除了猶大區,加利利地區也盛產棕棗。約瑟夫記載,加利利地區地理範圍雖然較比利亞(Perea)細小,土壤卻較約旦河對岸肥沃;橄欖、葡萄與棕棗是北部地區主要的農產品9。
約瑟夫描述家園或許有偏頗之處,但是從歷史我們可知猶大地棕棗的地位,不是一般「羅馬東部蠻荒之地的土產」。或許在第一世紀,猶大地的棕棗名聞天下,甚至令皇室貴冑垂涎欲滴。
羅馬共和國初期的名媛克莉奧佩特拉(Cleopatra VII) 10 說服情人羅馬將軍馬克·安東尼(Marc Antony)將亞拉伯及猶大地歸入自己名下。獲得土地管理權後,克莉奧佩特拉隨即從幼發拉底河一帶出發南下猶大。當時掌管猶大的大希律(Herod the Great)帶著新主到耶利哥一帶巡視。希律,如約瑟一般,沒有在埃及的女主人的引誘下屈服。希律送克莉奧佩特拉回埃及後,除了金錢以外,還定期上貢來自耶利哥的棕棗與香脂11。由此可見,棕棗樹大概與猶大地區有緊密的聯繫,也是使猶大地聞名美品。
在希律之後掌管猶大省的羅馬總督格拉特斯 (Valerius Gratus)及加利利地區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都在他們所鑄造的錢幣上刻劃棕棗樹的圖案。
公元一世紀中後期,羅馬皇帝維斯帕先(Vespasian)在公元70年猶太戰爭勝利後,鑄造記念勝利的錢幣。錢幣一面是皇帝的肖像與帝號,另一面的中央是棕棗樹,樹的左邊代表勝利一方的羅馬的士兵,右邊是代表猶太民眾的坐地哀哭的婦人,上方以拉丁語寫著「Judea Capta」(猶大征服),象徵著整個地區及民族皆在羅馬權力之下。
這些錢幣及文獻證據都顯示在第二聖殿時期,無論猶太人或羅馬人都常以棕棗樹象徵猶大地。
棕樹與猶太人
第二聖殿時期成書的《馬加比一書》記載一個猶太軍事勝利故事12:馬加比家族第四任領袖大祭司太西的西門(Simon Thassi)長期圍困耶路撒冷堡壘內的希臘人。糧草用盡,希臘人最終投降,西門驅散耶路撒冷內的多有外邦人。當身兼國家元首及大祭司的西門凱旋進入耶路撒冷堡壘之時,民眾手中拿著棕樹枝以詩歌與音樂伴隨。
第一世紀猶太人活在羅馬權力下,他們渴望彌賽亞來臨,拯救民眾脫離外邦統治者。耶穌時期也有不少猶太人群體期望彌賽亞以軍事領袖身份出現,帶領猶太民族對抗羅馬政府。奮銳黨(Zealots)及昆蘭群體(Qumran)13都有類似的訴求。公元132年,猶太人在巴柯巴的領導下發動第二次起義,起義初期所鑄造的錢幣同樣使用代表猶大地的棕棗樹作為錢幣主要的圖案,錢幣背後寫著「為耶路撒冷的自由」。
耶路撒冷民眾的呼喊
《約翰福音》成書較晚,大概耶路撒冷的聖殿已經不再屹立,耶路撒冷的民眾拿著代表猶大地的棕樹枝迎接彌賽亞的圖畫,或許是約翰在福音書中寫下的期盼。然而,此圖畫使主張和平不圖武力對抗羅馬的法利賽人感到不安。四福音中都有記載法利賽人的不滿,那麼當時的情況如何觸動他們?經文本身或許能給我們一點線索。
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
– 路加福音19:38
耶穌進城之時正值逾越節節慶的開始,在這最大的猶太節慶期間,大量朝聖者會從各地進入耶路撒冷。登山之際唱誦《上行之詩》14當然是不能缺少的環節。按古代猶太教權威大衛·庫莎教授(Prof. David Flusser)指出,福音書中的經文可能保存了古代猶太教的傳統禮儀。他指出,《詩篇》118篇26節很可能是朝聖者與耶路撒冷居民啟應的禮儀,入城之際朝聖者會高呼:「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耶路撒冷的居民會以《詩篇》的下一句作回應:「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
特別的是,《路加福音》有一段經文完全不吻合這傳統祝福禮儀。路加筆下的民眾很可能引用另一段經文回應,以表達他們內心的渴望,大部分學者都認同這段經文很可能就是《撒迦利亞書》9章9節: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
-撒迦利亞書 9:9
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在《詩篇》118篇和《撒迦利亞書》9章中這兩段看似沒有關連的經文,為何耶路撒冷民眾能將兩者併合?羅茲禮教授(Dr. R. Steven Notley)解釋,或許這是應用「同詞連意法」(Gezerah shavah)15的另類例子。同詞連意法是第一世紀的猶太聖經詮釋的一種特別技巧,當同一詞語在兩段出現經文時,縱使經文背景沒有任何聯繫,拉比也容許將兩段經文並列,從而帶出獨特得教導或見解16。觀察希伯來原文,並只要開放地觀察《詩篇》118篇,很容易便會發現這段經文與《撒迦利亞書》9章9節之間不只有一個詞語的聯繫存在,而這些詞語組合可能正正就是耶路撒冷居民對彌賽亞來臨的盼望。「來」(Bo;בּוֹא)是首個共同的詞語,接著是「公義」(צֶדֶק;Tzedeka)與「拯救」(יְשׁוּעָה;Yeshua)。
給我敞開義(צֶדֶק;Tzedeka)門;我要進去稱謝耶和華!
– 詩篇118:19-21
這是耶和華的門;義人要進去!
我要稱謝你,因為你已經應允我,又成了我的拯救(יְשׁוּעָה;Yeshua)!
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亨通!
– 詩篇118:25-26
奉耶和華名來(Bo;בּוֹא)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
古代猶太信仰中,聯繫語言(或語句)非常常見,現場人士或許也能立即辨識這些聯繫。耶路撒冷的居民看到耶穌騎著驢駒的圖畫與經文之間的強烈聯繫,明白這位進入耶路撒冷的就是《撒迦利亞書》中的「王」,隨之便高呼:「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我們不難想像,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門一刻,當時的人會高呼:「耶和華的門;義人要進去!」也許也有人向耶穌喊著:「耶和華啊,求你拯救!17」。
眼看著公義的拯救者來臨,耶路撒冷的民眾情緒似乎都未能平復,甚至忘記自己依然活於羅馬的權下,公然高呼王者來臨是意圖謀反的死罪。學者指出發言的法利賽人可能與耶穌的關係友好,害怕事情繼續發展將會帶來的後果,因此勸喻耶穌要制止。然而,來到耶路撒冷的耶穌已經定意成就神的旨意,並要彰顯天上至高的榮光,這些若不是由人口說出,耶路撒冷的石頭也必要呼叫起來!
結語
《約翰福音》將期待得勝者來臨的心情濃縮在代表猶大的棕樹枝上,《路加福音》雖然沒有棕棗樹所提供的地理及民族背景,但從經文的字裏行間,可見猶大民族渴望彌賽亞之情。當然我們明白耶穌並非帶領軍事起義的彌賽亞,祂是修復子民與上主之間關係的彌賽亞,為罪人而犧牲的逾越節羔羊。因祂的緣故,我們不再受罪的綑綁,可以與上主從新建立關係。
在逾越節/受難節來臨之際,願我們記念耶穌,祂是完全公義的主,卻甘願為我們的罪上耶路撒冷成為逾越節的羔羊,全然獻上。與此同時,願我們都抱著同樣的心情,期待我們的主、我們的王、我們的彌賽亞,耶穌,這公義拯救者的再臨。
註:
- 希臘神話中,亞波羅在每次競賽中都勝出。
- 《希臘志》8.48.2-3。
- 《創世紀》38。
- 《撒母耳記下》13。
- Bartenura on Mishnah Bikkurim 1:3:1。
- 按 William Whiston 英文版本翻譯。
- 《申》34:3 稱耶利哥為棕樹城。
- 按 William Whiston 英文版本翻譯。
- 《猶太戰爭》3.3.3。
- 後世的人給予她「埃及妖后」的美譽。
- 《猶太古史》15.4.2。
- 《馬加比一書》13:49-52。
- 《戰爭之書》(War Scroll)及《那鴻書註釋》(Pesher Nahum)的作者均對羅馬人(Kittim)有強烈的敵意。
詩篇122、124、127、131及133篇,都是上行之詩。 - 《塔穆德經》(Talmud)內,Avot de-Rabbi Nathan 紀錄希勒爾長老(Hillel the Elder)列舉七條解釋聖經的原則,同詞連意法是第二條。
- 耶穌在不同場合中也使用這中聖經詮釋技巧(見:路加 4:14-31;路加 10:30-37),這文章文未能一一討論。
- 耶穌的名字希伯來原文正正就是拯救(יְשׁוּעָה;Yeshua)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