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Zachary Wong
-
-
約翰的約旦河
······當我們接近河畔,突然間事情開始急起來,女士們開始歡呼,彷彿埃及常見的喜悅之聲······少與老,男與女很快湧進溪流中,甚至不理會遇溺之危。他們其中一個迷信的傳統就是要穿上薄衣,並會保存薄衣使用在自己的安葬禮儀上。這奇特的展示持續兩小時多,一行人隨之回去,由長官殿後。 大衛·羅拔(David Roberts)《聖地,敘利亞,以土買,亞拉伯,埃及與努比亞》(The Holy Land, Syria, Idumea, Arabia, Egypt, and Nubia),1840,筆者翻譯(https://digitalcollections.nypl.org/items/510d47d9-629e-a3d9-e040-e00a18064a99)。
-
公義的拯救者,願祢來臨
基督教傳統稱受難節前的星期天為棕枝主日,是紀念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的日子。大約兩千年前的當日,群眾脫下外衣,與棕枝一同鋪在地面上,讓騎著驢駒的耶穌走過進入耶路撒冷。群眾大聲高呼「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 21:9)。 當我們細閱聖經,會發現棕枝主日的圖畫未必如我們想像。符類福音就事件的記載均有不同,馬太及馬可記載群眾在田間砍下樹枝鋪在地上,卻沒有提供植物的品種(太21:8;可11:8),路加筆下不論群眾手上,或地上均沒有植物(路19:35-37),只有約翰記載耶路撒冷的民眾拿著棕枝歡迎耶穌進入聖城(約 12:13)。
-
聖彼得魚
耶路撒冷水族館其中一個展區是關於以色列的四海:基尼烈海(Yam Kinneret;基督徒稱為加利利湖)、地中海、蘆葦海(Yam Suph;紅海)及死海。(對,死海,裏面是沒有魚的,展覽是介紹死海旁邊小溪內的魚類)。基尼烈缸內的魚數量冠絕全館,或許因為魚類都是本土的,也可能最容易繁殖。作為聖經讀者,我們最感興趣的問題無疑是缸內究竟哪一條才是聖彼得魚?
-
雅丁墳前
墳場,在於華人文化大概視為不吉之地;然而猶太文化截然不同,墳場是讓在世者繼續保存對前人記憶的地方,與電影《玩轉極樂園》(Coco)的情節十分相似。近日從友人得知,服役中的以色列士兵會獲派到軍人墳場,守護一些墳墓,而該士兵的責任是認識墓冢中死者的生平故事,並隨時與經過的人分享這些故事的點滴,保存對為國家犧牲者的記憶。
-
光明節與金燈臺
圖片來源:http://www.wopa-news.com/2018/05/30/the-menorah-from-the-temple-to-israels-national-symbol/ 猶太人節慶光明節(又稱:獻殿節)即將來臨(2021年11月28日至12月6日),過往曾撰寫四篇文章討論光明節的背後故事,以及簡述由哈斯摩尼皇朝直至新約時代的開端的歷史,歡迎讀者再次細閱:「馬加比、光明節與猶太獨立」。今年借節慶從考古及歷史角度探討金燈臺這個充滿猶太民族色彩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