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伯提(Shabti)是一種類似木乃伊的小型人俑,在埃及的一些古墓(自中王國時期之後;約公元前2055-1650年)裏發現大量的沙伯提:有石雕、木雕、彩釉陶和陶器,有些甚至是用玻璃或青銅所製造。1「沙伯提」的意思是「回應者」(Answerer),它們是死者的「來世僕人」,當死者進入「永生」時,這些沙伯提也會復活,回應主人的需求,服侍主人。一個墓裏可以找到超過400個的沙伯提,其中的365個每一個每年要當值一天服侍主人。
曾經有一位埃及導遊對我們說:「你們留意到嗎?在旅程期間都沒有看到法老王宮的遺跡,卻看到非常多的古墓。這是因為古埃及人看重的是『永生』,今生的事他們反而沒有投放太多的資源。」
摩西五經沒有提及復活,也沒有具體的談論永生,2然而埃及跟五經是不能分開的。約瑟在埃及當官長,上帝的子民在埃及生活近四百年,摩西在宮中長大,接受的是埃及教育;如果埃及是這樣的看重永生,為甚麼受過埃及教育的摩西不談論呢?或許,其實摩西五經不是沒有談論,只是我們沒有從古埃及的「永生觀」去讀經文而已?
對古埃及人來說,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卻是進入「永生」的途徑,死後的生命才是進入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他們稱之為「雅盧」(Aaru)。「雅盧」的意思其實是「蘆葦田」或「蘆葦場」,這正是古埃及人最理想的存活狀態,也就是他們的「永生觀」。3沙伯提就是在蘆葦場替主人工作的僕人,蘆葦場的環境優美,他們可以耕種,可以狩獵和捕魚,豐衣足食,毫無痛苦,是地上的「烏托邦」。4
在出埃及記,上主藉著摩西把紅海分開的故事家喻戶曉。然而「紅海」的希伯來原文是Yam Suph,意思是「蘆葦海」。《七十士譯本》把希伯來文的「蘆葦海」譯作希臘文的「紅海」,於是很多聖經譯本都採納了「紅海」這個翻譯,也得到不少學者的支持。5
當我們把「蘆葦海」與古埃及的「蘆葦場」作比較時,經文的意思會不會是:上主的「永生」超越埃及的「永生」、超越埃及的「最理想世界」。也就是說,埃及的「永生」只不過是上主「永生」的開始!摩西海旁之歌(出15:1-18)就是要把這兩種「永生」作個對比:6
埃及的永生:
法老的車輛、軍兵,耶和華已拋在海中;他特選的軍長都沉於紅海。深水淹沒他們;他們如同石頭墜到深處。(出 15:4-5)
上主的永生:
你要將他們領進去,栽於你產業的山上,耶和華啊,就是你為自己所造的住處;主啊,就是你手所建立的聖所。 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 15:17-18)
十災要敗壞的是埃及的一切神明(出12:12),正因為埃及人看尼羅河為他們的「生命之源」,上主在第一災就把他們的「生命之源」殺掉,把水變成血,也就是上主流了「生命之源」的血。第十災把以色列民完全救離埃及,而接著的過蘆葦海之災,上主連埃及的「永生」也徹底地粉碎了。
埃及人為自己塑造了一個理想世界,把一切人認為是最美好的事投射到無限,這就是他們的「永生」;然而結果是法老和埃及人的兵馬全都死在這個夢想的「永生」中!
我們今天傳的「福音」有多少其實只是人夢想的理想世界?把這個世界投射到無限,然後稱之為「這就是永生」?而最後的結局只不過是死在自己夢想的「永生」裏。「成功神學」會不會就是其中一個最貼切的例子?
對於一群在埃及出生和生活的以色列民,過了蘆葦海就是他們經歷「永生」的開始;這個經歷沒有把他們帶進環境優美,衣食豐足的「烏托邦」;他們有的卻是時刻與上主同在,這才是永生!
- 大英博物館網站“Egyptian Shabti Figures”。
- 只是說到人犯罪從此就不能吃生命樹的果子,合理的推論是人在未犯罪之先是有永生的。
- The Sea of Reeds As Shoel, Walter Wifall。
- The Reed Sea: Requiescat In Pace, Bernard F. Batto。
- 參看http://www.egrc.net/articles/director/articles_director_1004.html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