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解經與猶太傳統(2)新約聖經的歷史背景


上次提及,聖經以外的古代猶太文獻在至少五個層面上,有助了解一些新約經文的信息和細節。在這裏首先討論的,是這些早期文獻當中,有些可以提供與新約聖經有關的歷史背景資料。新約聖經裏面許多敘事都有其歷史背景,聖經作者假設了讀者已經知道那些歷史資料,假如讀者未能掌握這些在公元第一世紀只屬常識的資訊,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礙於充分了解聖經的信息。

掌握新約聖經的歷史背景

許多在教會長大而且熟讀聖經的信徒或許會有錯覺,誤以為聖經本身既然已經提及不少重要事件或人物等歷史資料,那麼只要熟知聖經內容,就等於已經充分掌握了新舊約聖經的歷史背景,但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聖經本身固然具備不少歷史資訊,但是想透過只閱讀聖經以掌握歷史背景,在知識上會出現大量空隙,需要依賴聖經以外的其他第一手資料才能得以填補。事實上,聖經本身也多次提及聖經以外的歷史資料,例如:



「大衛王始終的事,都寫在先見撒母耳的書上和先知拿單並先見迦得的書上,他的國事和他的勇力,以及他和以色列並列國所經過的事,都寫在這書上。」歷代志上29:29-30


「羅波安所行的事,自始至終,不都寫在先知示瑪雅和先見易多的史記上嗎? 羅波安與耶羅波安時常爭戰,羅波安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裡,他兒子亞比雅接續他做王。」歷代志下12:15-16


對許多信徒而言,掌握新約聖經的歷史背景顯得額外困難,相對之下,舊約聖經到底也把人類歷史從創世至猶太人被擄回歸的故事說了個大概,包括以色列祖先的家族故事、以色列進入應許地的經過、開始實行君王制度後的國家分裂、至後來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分別被亞述和巴比倫攻克、還有波斯人取締巴比倫成為中東霸主後,猶太人終於得以回到故鄉重建聖殿等,算是首尾有敘。



舊約聖經的敘事以猶太人在波斯年代回歸應許地告終,但是新約聖經敘事之始,卻已經是羅馬年代,耶穌和他的門徒們活在希律和羅馬官員的管治之下, 一時之間使人銜接不上。其實在波斯時期至羅馬時期之間,猶太人經歷了亞歷山大席捲中東、受埃及托勒密勢力管治、被敘利亞塞琉古王安提阿四世以比凡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逼害、猶太人馬加比家族武力抗爭而帶來近百年的半自治時期,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背景資料,而這段時期發生的一些事件或出現過的人物,對了解新約聖經是有幫助的。



此希律不同彼希律

又例如,馬太福音多次提及「希律」,在馬太福音第2章,有個「希律王」想要加害耶穌,但是後來死了(第19節),由兒子「亞基老」繼承為「猶太王」(第22節);到第14章,又有一個「分封的王希律」因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之原故,把施洗約翰給處死了。到底是誰把施洗約翰處死了?是2:22提及的那個繼承了希律王的亞基老嗎?不是。因為馬太福音第14章中的「希律」,其實是希律安提帕,但是「安提帕」這個名字在新約四卷福書中完全沒有出現過,福音書作者也不認為需要多加解釋,這是假設了讀者都會明白故事中的人就是當時家傳戶曉的希律安提帕,就等於現時我們翻開報章,只要看到「貪曾」、「僭建特首」等名號,就自然知道所指是誰,但是未來二千年後,這些名號可能只有研究香港政治史的學者才能明白。



其實,羅馬接掌以色列後,早期階段是讓希律(或大希律)管治。他約在公元前四年病逝,因此學者普遍認為耶穌在公元前四年之前出生,根據活躍於公元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作家約瑟夫記載,羅馬把大希律原管治的屬地分配給他的三個兒子:希律亞基老、希律安提帕、希律腓力,其中亞基老和腓力這兩個名字,在以上提及的馬太福音經文也有出現,希律亞基老得到了最重要的遺產,包括耶路撒冷的所在地猶大、以東及撒馬利亞,並且被稱為「人民領袖」(ethnarch),希律安提帕得到了加利利和比利亞,頭銜為較低級的tetrarch,因為他只管理大希律四分之一的屬地,《中文和合本》把這個頭銜翻譯成「分封的王」; 希律腓力也是tetrarch,得到了更偏遠的土地(《猶太古史》17.317-320)。在這場古代爭產戰中,得益最多的當然是亞基老,但是由於他的管治能力有如香港新任特首,一味靠惡,弄得民怨沸騰,只十年光陰就被羅馬攆走,改由羅馬巡憮管治原屬亞基老的領土。路加福音2:2提及的居里扭就是首任管理猶大地的羅馬官員,基督徒比較熟識的本丟彼拉多,也是位居這個職位。有了這些來自聖經以外的歷史背景資料,就可以更易了解為甚麼在聖經出現這麽多個「希律」。



掌握了這些歷史常識,也可以理解耶穌被捕後,彼拉多與希律安提帕之間的互動:



彼拉多對祭司長和眾人說:「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但他們越發極力地說:「他煽惑百姓,在猶太遍地傳道,從加利利起直到這裡了。」彼拉多一聽見,就問:「這人是加利利人嗎?」既曉得耶穌屬希律所管,就把他送到希律那裡去。那時希律正在耶路撒冷。希律看見耶穌,就很歡喜,因為聽見過他的事,久已想要見他,並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蹟。於是問他許多的話,耶穌卻一言不答。祭司長和文士都站著,極力地告他。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視耶穌,戲弄他,給他穿上華麗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裡去。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路加福音23:4-12)


耶穌在耶路撒冷被捕,因此順理成章被帶到當時管治耶路撒冷的巡撫彼拉多面前,但是同時耶穌來自加利利,屬於希律安提帕的領土,這就是經文中「耶穌屬希律所管」的意思。所以出現了耶穌被引渡往來的這個過程。



先知不是請客吃飯

用以上希律的個案為例子,說明透過聖經以外的古代猶太文獻所提供的歷史資訊,使我們能夠明白新約聖經提及的一些事件或人物背景。另一種常見情況比較間接,是透過這類古代文獻所提及的事件或人物,加深了解當時的民情、風氣、文化、政治氣候等,從而有助解釋聖經中的一些細節。例如,只要觀察一下約瑟夫怎樣描述在第一世紀期間羅馬處理一些自稱是先知的人物,就可以更深了解為甚麼施洗約翰、耶穌及早期教會信徒會容易引起希律或羅馬官員的注意。



根據約瑟夫記載,約在公元36年,有一個撒馬利亞人打算招聚人群到被視為聖地的基利心山去,聲稱要發掘出摩西埋在山上的一些聖殿用品,暗示自己就是申命記18:15所預言的先知新摩西,將要復興山上的撒馬利亞聖殿。但是彼拉多及時派遣軍隊以武力制止(《猶太古史》1.885-87)。我們可能覺得整件事很無聊,一個傻人要上山掘地,有必要出兵處理嗎?問題是摩西最著名的,就是帶領以色列民眾脫離外邦勢力的事蹟,是猶太文化中最鮮明的革命象徵,標誌著奴隸重拾自主的精神,因此以摩西之名作為號召的活動,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就等於假如有人站在天安門廣場中央,大叫自己是新柴玲,然後聚集了一班人在那個地方,這是必然要出事的。



後來又有個自稱為先知的丟大(Theudas), 呼籲民眾收拾細軟,跟從他到約旦河,聲稱將要分開河水。帶領群眾橫跨約旦河,明顯是要重演出埃及記的一幕,當時的羅馬巡撫法督(Fadus)派兵鎮壓,不容許這種勾起猶太人反外邦強國回憶的行動,殺了許多群眾,並且把丟大的頭顱割下,帶到耶路撒冷去(《猶太古史》20.97-98),又有另一宗同類事件,一個來自埃及的神秘人,在耶路撒冷向群眾聲稱自己是先知,要求一同登上橄欖山,並且預言只要自己一聲令下,就可以使耶路撒冷的城牆塌下(《猶太古史》20.167-172;《猶太戰爭》2.258-263),使人想起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耶利哥城牆倒塌的故事。當時的巡撫腓力(Felix)派兵鎮壓,殺了400多人,活捉200餘人,但是那個埃及先知卻逃去無踪。到了70年代,又有一個名為約拿單(Jonathan)的人在古利奈(Cyrene)一帶活躍,吸引了一班猶太貧民在曠野聚集,他承諾要展示神奇現象給他們看,這件事同樣是以羅馬官員派兵血洗告終(《猶太戰爭》7.437-442)。



施洗約翰也在曠野活躍,在約旦河為群眾施洗,進出約旦河當然也可以被視為一個勾起出埃及記故事聯想的象徵性行動。早期教會領袖也是多次聚眾或引起群眾秩序混亂,又以行神蹟而為人所知。而耶穌也是屢次在曠野地區聚眾、行奇事、被稱為先知、倡議「神的王國」,並且預言聖殿被毀。當看過以上約瑟夫提及的一些民間活動和羅馬官員的處理手法後,應該更能理解為甚麼施洗約翰或耶穌等人雖然並不主張暴力,卻受到希律或羅馬官員的關注,其實約瑟夫還有提及一個名叫耶穌的人(當然,只是同名,不是我們熟識的那位耶穌),但是他不是先知,而是個神經漢,在聖殿被羅馬毀滅之前,這個人時常在公開場合預言聖殿將要被毀,常常被街上群眾辱罵虐打,當時管理耶路撒冷的巡撫阿爾比斯(Albinus)更把他抓住審問,嚴刑逼供,後來見他實在是神經錯亂,才把他放走。可見即使只是在口頭上預言聖殿毀滅,都有可能會惹上麻煩,難怪預言聖殿被毀也是耶穌被審的指控之一。



當然,約瑟夫的敘述未必就是歷史事實,有可能只是虛構的事件,也可能是經過許多潤飾或誇大,然而,是不是史實不是核心問題,重點是從約瑟夫的角度,在曠野聚眾、聲稱能行奇事、自稱為先知、任何勾起出埃及故事回憶的行為或言論,都是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的因素。

結論

  1. 聖經本身也有提及不少重要事件或人物等歷史資訊,但是假如打算只依靠閱讀聖經以掌握新約聖經的歷史背景,在知識上會出現大量空隙,因此需要依賴聖經以外的其他第一手資料才能得以填補。

  2. 某些情況下,新約聖經會提及一些我們並不熟識的名字、地點或稱號等,從某些聖經以外的古代文獻,現代聖經讀者可以獲得更多有關這些名稱的資訊。

  3. 也有另一種情況,透過聖經以外的古代文獻提及的事件或人物,加深了解當時的民情、風氣、文化、政治氣候等,從而有助解釋聖經中的一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