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城內博物館多過便利店,在這個有超過900年作為羅馬共和國及後來羅馬帝國首都的「永恆之城」,幾乎每個角落都是歷史。今次介紹的是座落在羅馬廣場(Roman Forum)出口旁邊、首都山(Capitoline Hill)山腳的一座特別的小型博物館。
要到達博物館,首先要穿過首都山上的卡比托利歐廣場(Piazza del Campidoglio),然後沿左邊的階梯一直下到羅馬廣場旁邊,抵達左邊的一座灰色洞石(Travertine)立面(façade)、巴羅克風格的教堂。若登上立面右邊的梯級可到達教堂的大門前的門廊。門廊攔河下有義大利文寫著:「Prigione Dei SS Apostoli Pietro E Paolo – MAMERTINUM」(中譯:使徒聖伯多祿與保祿的監獄:馬梅爾定)。
教堂門廊底下便是圖拉尼安監獄博物館(Carcere Tullianum Museo)的入口。早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以前的王政時代(Regal period;公元前 753 至509 年)這裏已是一所監獄。它的名字可能來自其建造者——羅馬王圖路斯 · 荷提里烏斯(Tullus Hostilius)或塞爾維烏斯 · 圖利烏斯(Servius Tullius),也可能是因為這裏有一道泉水(拉丁文 Tullius的意思是水泉)。
博物館第一層是監獄(Carcere),最底層是圖拉尼安(Tullianum)。圖拉尼安是一個呈圓形的地窖,只有細小的圓形出入口在上方,被關的人若沒有外間協助是沒有可能離開的。考古學家將圖拉尼安部分上蓋移走,讓旅客可以經一條旋轉階梯進入地窖。附近水泉的水可很可能流入地窖內,欠缺空氣循環加上潮濕環境,監獄內的環境十分惡劣。
羅馬的監獄本質上是羈留所。因為在古羅馬法律制度內,監禁不是懲罰方式;監禁只是等候審訊或刑罰的中轉站。
古代使用這設施的「貴賓」都是羅馬國家的敵人,可以是外族領袖,也可以是企圖顛覆國家政權的羅馬官員。這些「貴賓」被捕後,會連同凱旋回歸的軍隊列隊巡遊,途中會經過羅馬廣場的中心,這樣,一方面可以讓羅馬公民看見國家的偉大,另一方面則能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短暫的監禁後,「貴賓」很快便要面對自己的結局,一系列的處死方式可能包括:斬首、縊死、釘十字架、野獸、水淹等等。
在博物館內一道義大利文的碑文列出部份曾經被關在這裏的「貴賓」,這些人都是在羅馬歷史中名聲顯赫的人,以下作簡短介紹:
1. 朱古達(Jugurtha)
GIVGURTA RE DI NVMIDIA MORTO PER FAME AN 104 A.C.
朱古達 努米底亞的王 飢餓致死 公元前 104 年
努米底亞(Numidia)王國位於北非,國土曾經橫跨現代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及利比亞。在布匿戰爭(Punic Wars)中努米底亞是迦太基(Carthage)的盟友,在迦太基漢尼拔(Hannibal)的軍隊內,努米底亞騎兵(Numidian Calvary)是一支優秀的突擊部隊,羅馬歷史學家李維(Livy)稱他們是非洲最優秀的騎兵。
迦太基被滅後努米底亞一直臣服於羅馬共和國,直至朱古達與兄弟爭權而引發的內戰,羅馬才插手處理事件。公元前105年羅馬軍隊統帥蘇拉(Sulla)在北非的戰爭中活捉朱古達,結束戰事,羅馬在北非的統治才穩定下來。朱古達被帶到羅馬,列隊巡遊後被關在圖拉尼安監獄內,最終在這裏餓死了。從朱古達被關在這裏時所說的一句話,我們可以從他的第一身角度明白當年這監獄內的景況。
朱古達諷刺道:「羅馬,你們浴場的水很冷!(Your Baths are cold, Romans!)」
2. 亞里多布二世(Aristobulus II)
ARISTOBVLO II RE DEI GIVDEI DECAPITATO AN 61 A.C.
亞里多布二世 猶太人的王 斬首 公元前 61年
亞里多布二世是馬加比家族/哈斯摩尼家皇朝最後一任的統治者,集大祭司和王的權力於一身。亞里多布二世逼登基三個月的兄弟約翰 · 許爾堪二世(John Hyrcanus II)下台,自己登上王位。但亞里多布二世在位的時間也只有三年——公元前66至63年。公元前66年龐貝(Pompey)帶領羅馬軍隊征服猶大地,亞里多布二世被逮捕到羅馬,並關在監內。
按約瑟夫的記載,亞里多布二世捲入凱撒 · 猶利烏斯(Julius Ceasar)與龐貝之間的權力鬥爭。凱撒掌管的羅馬元老院特赦亞里多布二世,容許他重回猶大,但他在途中遭龐貝的黨羽毒殺,及後安東尼(Mark Antony)將他的屍體送回猶太人手上,他才被安葬在皇室陵墓內。雖然博物館這碑文在亞里多布二世在公元前61年被斬首的記錄與約瑟夫的記載不吻合,但亞里多布二世在羅馬期間在這監獄渡過也不是沒有可能。
3. 維欽托利(Vercingetorix)
VERCINGETORIGE RE DELLA GALLIA DECAPITATO AN 49 A.C.
維欽托利 高盧的王 斬首 公元前 49年
維欽托利是高盧(Gaul)的部落領袖(高盧是今日義大利北部、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一帶的地區),他成功遊説分散的部落,合力對抗凱撒 · 猶利烏斯帶領的羅馬軍隊。在凱撒 · 猶利烏斯登上羅馬權力巔峰的計畫內,他需要一次亮麗的軍事勝利,於是凱撒在沒有得到元老院的同意下出征高盧。戰役初期凱撒以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對付高盧部落,非常成功。
維欽托利見勢色不妙,努力遊説其他部落共抗外敵,他們在 Gergovia 戰役擊敗羅馬及與羅馬結盟的部落,學者估計數千羅馬士兵倒陣,是凱撒在高盧地區內最嚴重的敗仗。在阿萊西亞之戰(Alesia)凱撒築牆包圍維欽托利,高盧援兵抵達反包圍羅馬軍隊,凱撒築了第二道牆抵擋高盧援兵。最終,久經訓練的專業羅馬軍隊擊敗高盧部落,維欽托利投降後被帶回羅馬、關在圖拉尼安監獄。這些事件都記載在凱撒親自撰寫的《高盧戰役(Gallic Wars)》內。
維欽托利被關在羅馬六年,最終刑罰可能是斬首或縊刑。
4.西門·巴爾·吉奧拉(Simon Bar Giora)
SIMONE DI GIORA DIFENSORE DI GERVSALEMME CONTRO TITO E VSEPASIANO DECAPITATO AN 70 D.C.
西門·巴爾·吉奧拉 耶路撒冷守護者 對抗 提多及維斯帕先 斬首 公元70年
在提多(Titus)及維斯帕先(Vespasian)在猶太戰爭勝利的巡遊中,展示的除了有金燈台及陳設餅檯等來自猶太聖殿的掠物外,也有700名「容貌俊美」的猶太戰俘,當中包括起義分子領袖基加拿的約翰(John of Gischala)及西門·巴爾·吉奧拉。
西門及其黨羽主要來自猶大地區。在耶路撒冷圍城期間,西門在城內與奮銳黨(Zealots)的領袖基加拿的約翰因爭權而爆發內戰。西門一黨為要逼城內所有猶太人共同對抗外敵,將城內足夠十年食用的糧食焚毀,導致城內出現大饑荒;據約瑟夫記載,當時的情況非常嚴峻,甚至有婦人烹兒而食(《猶太戰爭》6.3.4)。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被攻陷,西門投降後被逮到剛登基的羅馬皇帝維斯帕先面前。
約瑟夫沒有記載西門·巴爾·吉奧拉的下場,普遍學者認為他在羅馬軍隊凱旋回歸的巡遊後被斬首示眾。
5. 彼得與保羅
沒有考古及歷史證據顯示使徒彼得與保羅曾被關在圖拉尼安監獄內,但自中世紀開始,在這建築物的中層,是紀念彼得與保羅的小禮堂。祭壇上的十字架是倒轉的,因為基督教傳統認為彼得是被倒轉釘在十字架上。
雖然沒有考古及歷史資料證實使徒曾被關在這監獄內,但無疑使徒都可能有類似的經歷,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被關進的監獄可能與羅馬這監獄大同小異。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