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聖彼得像,大多數在右手都拿著兩把鑰匙,佇立在梵蒂岡廣場的那尊聖彼得像就清楚可見。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 16:19)
「鑰匙」的希臘文是 κλείς,在這一節裏是個複數詞,所指的鑰匙有多少把我們並不知道,但是為甚麼彼得手中會拿著兩把?大概是認為一把用在天上作捆綁與釋放,是把金鑰匙;另一把用在地上作捆綁與釋放,是把銀鑰匙。
但是聖彼得像手拿著的那把鑰匙的款式,是屬於拜占庭時期的1,羅馬時期的鑰匙不是插入扭動式的,而是推拉式的。
夏達華聖經世界收藏了這把約兩千年前,羅馬時期的銅製鑰匙,長約1.5寸,十分細小。齒狀部分獨特,把它插進門鎖,與配合齒狀部分的孔合上,就可以開啟或關上門鎖。羅馬鑰匙也可以是個供配戴的指環鑰匙,在《土西他》(Tosefta)裏提及在安息日婦人不可以在公眾場所戴指環鑰匙,如果配戴就必須獻上贖愆祭。2
我們不知道鎖與鑰匙是在哪個時期發明的,然而在以賽亞書22:22就談到大衛家的鑰匙。不論鎖與鑰匙的發展過程是怎樣,在歷史文化裏,鑰匙一直代表著權柄。
馬太福音16:19,主耶穌把天國的鑰匙給彼得,就是給他屬上主的權柄,而「捆綁」與「釋放」並不是指把魔鬼捆綁或釋放,這是當時猶太信仰的語言,分別指「禁止」和「許可」3。也就是說耶穌給了彼得權柄作出信仰上的決定。上帝的道是這樣吩咐的,但是怎樣落實執行?彼得要用這個權柄,按著耶穌的教導而為眾信徒作出決定,我們在使徒行傳15章讀到的耶路撒冷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遇到不少在猶太根源運動裏的肢體,他們都十分看重《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特別是摩西五經,這本來是好事,因為新教一直都較為「輕看」舊約聖經,然而這些肢體重視五經到一個地步是輕看新約聖經,特別是福音書以外的其他書卷。遇到聖經裏有哪一卷不符合我們的神學觀,就把那卷書除掉或置之不理是非常簡便的做法,但是請不要忘記,耶穌把天國的鑰匙給了使徒彼得,後來又給了其他使徒(馬太18:18),而使徒是以生命為代價來執行耶穌給他們的權柄,好為我們作出信仰上的決定。
故此,輕看、忽視、不閱讀、不宣講舊約聖經故然是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因為這其實是在輕視上主的權柄;然而忽略新約聖經的教導或輕看使徒的教導和指引,也同樣是犯了嚴重的錯誤。
1Tommas Dean Pace,“The Typology of Roman Locks and Keys,(A Thesis dated10th April 2014)。
2The Tosefta”,Moed, Shabbath 4-11’。
3參考Dwight A. Pryor, “Behold the Man!” (Centre for Judaic-Christian Studies, 2005) p. 53-55;中譯本:德懷特‧普賴爾,《看這個人!》(東門國際,香港,2008)頁53-54;及《聖經-新漢語譯本》(漢語聖經協會,香港,2011)。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