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門徒

公義的拯救者,願祢來臨

基督教傳統稱受難節前的星期天為棕枝主日,是紀念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的日子。大約兩千年前的當日,群眾脫下外衣,與棕枝一同鋪在地面上,讓騎著驢駒的耶穌走過進入耶路撒冷。群眾大聲高呼「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 21:9)。

當我們細閱聖經,會發現棕枝主日的圖畫未必如我們想像。符類福音就事件的記載均有不同,馬太及馬可記載群眾在田間砍下樹枝鋪在地上,卻沒有提供植物的品種(太21:8;可11:8),路加筆下不論群眾手上,或地上均沒有植物(路19:35-37),只有約翰記載耶路撒冷的民眾拿著棕枝歡迎耶穌進入聖城(約 12:13)。

從歷史角度看離婚與再婚

身在耶路撒冷研讀聖經之時,很快便會注意到語言、文化及環境等對讀經的重要。同樣,放耶穌的教導在相應的歷史環境來看會更顯而易見。某次我為耶路撒冷大學學院(Jerusalem University College)教一課關於第二聖殿歷史,預備講課期間,驚覺關於離婚與再婚,耶穌的教導與第一世紀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所紀錄的一件著名的事件十分相似。耶穌相關的教導在《路加福音》16章18節:

耶穌時代的提比哩亞

提比哩亞(Tiberias)是耶穌時代加利利區的首都,這福音書沒有記載這繁華的城市,今日近況卻是古代的相反,考古學家末底改·阿維暗教授(Prof. Mordechai Aviam)帶我們來到這極少團體到訪的遺跡,討論耶穌時代的城市的建立,近代考古出土的遺跡,整個考古過程。

* 英語講解 – 中文字幕(Youtube自動翻譯)*

猶太會堂 Synagogues

考古學家末底改·阿維暗教授(Prof. Mordechai Aviam)帶我們來到加利利湖西岸哈馬 · 提比哩亞(Hamat Tiberias)的猶太會堂,在這裏我們探討會堂的起源、傳統與發展,對比加利利及戈蘭高地兩個地區的會堂,以及會堂中使用人或動物圖像的爭議。

* 英語講解 – 中文字幕(Youtube自動翻譯)*

抹大拉石:耶路撒冷聖殿的縮影

在2022年度考古活動期間,艾阿來考古計畫負責的考古學家 Motti Aviam 帶我們到訪抹大拉(Magdala)的遺跡,參觀這裡發現的第一世紀猶太會堂及會堂內一塊非常特別的石頭——抹大拉石(Magdala Stone)。Motti 分享他較早前發表了的論文內容,談及石頭上裝飾及功能。

* 英語講解 – 中文字幕(Youtube自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