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慶祝普珥節的禮儀
源自以斯帖記的普珥節雖然不是在聖經中由上主命定的節期,重要性故然不及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重要,但由於這節日的名稱出現於聖經書卷中,地位卻又比只發源自猶太歷史傳統的「聖殿被毀日」(Tisha b’ Av)、「修殿節」(Chanukah)、「猶太新年」(Rosh Hashanah)和「猶太植樹節」(Tu b’ Shevat)重要。
普珥節的慶祝方式其實都相當豐富的,主要包括: *在亞達月(Adar,太陽曆3月)第13日,即節期開始前一天禁食;
- 把以斯帖記閱讀兩遍,一次在節日的晚上,另一次在早上;
- 在讀經時聽到哈曼的名字便用響板(Grager)製造噪音以示對這人物的憎惡;
- 以嘉年華會形式扮演末底改、以斯帖和哈曼等主角重演聖經故事;
- 食一種三角形「哈曼耳朵餅」(Hamantaschen)的小食,以及
- 互相贈送禮物。
以禁食、讀經、話劇和食比喻哈曼耳朵的食物都具備特色,但相對而言,互相贈送禮物這形式就顯得較為平凡,也好像表達不出這個聖經故事的獨特之處。
互相送禮物的由來
縱然送禮物這個項目較為平凡,但卻與其他禮儀有所不同,因為其他的禮儀只是發展自後來的傳統,而送禮物本身卻有經文的根據,是出自以斯帖記9:22的後半句:
Esther 9:22 以這月的兩日、為猶大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在這兩日設筵歡樂、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
餽送禮物的希伯來名稱叫” מִשְׁל֤וֹחַ מָנוֹת”(Mishloach Manot),當中「禮物」是眾數,塔木德經指出是送兩份禮物給一人1。而拉比認為「賙濟窮人」不獨只是窮人,也要包括富有的人。現代的實踐是在節期的兩天內向有需要的人以男送給男,女送給女的方式送贈兩種可以隨時食用的食物,以備在節日聚餐中有食物可吃,而最好是能當面向對象送出禮物而不用郵件或速遞的方式去表達心意。這節日要帶出歡慶的氣氛,但如果對方正值喪親期間,則不可送禮。
送禮物有何作用?
據以斯帖記9:20的上文指出,餽送禮物是末底改對波斯各省內的猶太人的吩咐,而下文9:29~32也以斯帖以皇后身份發出第二封信去叫猶大人守普珥日,但為何要在擊敗惡人哈曼之後,叫人互送禮物?
當時哈曼對阿哈隨魯說:
Esther 3:8 哈曼對亞哈隨魯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
拉比在塔本德經討論到這一節經文,他們認為哈曼說猶太人「分散在各省」是他們凝聚力低,群體不夠合一,而「不守王的律例」是說猶太人中的品格腐敗,不守國法,最終影響波斯帝國的穩定2。所以當滅絕的命令一出,猶太人的反應仿佛印證哈曼的想法:
Esther 3:15 驛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傳遍書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
Esther 4:3 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處、猶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慌亂的反應反映當時猶太人欠缺凝聚力去面對壓逼,而他們以禁食親近上主也表明他們自認有得罪上主的事情,以致藉着禁食的悔罪功能去祈求上主幫助。
因此拉比認為送禮物的安排其實是末底改反擊哈曼的陰謀而發出,透個送禮物的過程一方面帶來了猶太人之間的聯繫,把當初慌亂憂傷的氣氛化為歡樂,以凝聚的關係反駁哈曼以為猶太人是一盤散沙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希望日後散居異邦的猶太人要彼此同心面對外患,更不要忘記在異地生活中的生命更要竭力蒙上主喜悅。
更多的末底改和以斯帖
如果透過送禮物令猶太人學習在主裡和人際間的合一,那麼他們應該會更深明白一件事,就是:是誰在危難期間把我們猶太人由慌亂走向凝聚?不就是那個不跪哈曼的末底改和願意離開宮廷生活的安舒區,然後以「死就死吧!」的態度去見阿哈隨魯王的以斯帖嗎?
這令人明白平安絕非白白得到,簡單如送份禮物也可以是背後有人負上代價而締造的,因此要存感激和珍惜的心去經歷平安,也希望有更多好像末底改和以斯帖這些願意為人帶來平安的人物出現。
註:
- Megillah 7a.
- Megillah 13b.
參考資料:
- Rabbi Paul Steinberg. Celebrating the Jewish Year: The Winter Holidays: Hanukkah, Tu B’shevat, Purim.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2007.
- Rabbi Meir Zlotowitz, Rabbi Nosson Scherman. The Megillah: The Book of Esther. Brooklyn: Mesorah Publicatoin, 2001.
封面照片:普珥節禮物包 Photo 49068730 © Maglara – Dreams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