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以為文章的標題錯了,標題的確不是「逾越節」的意義,而是「逾越」的意義,沒有「節」這個字。
「節」的希伯來文是(חַג),是指上主要以色列人守的節期,在希伯來聖經裏一共出現過62次。「節」這個字會跟節期的名稱連在一起,然而跟「逾越」連在一起的,卻只出現過一次,與逾越節同期慶祝的除酵節和之後的住棚節則多數有出現「節」這個字1。就以下面兩節經文為例:
若有外人寄居在你們中間,願向耶和華守(וְעָ֣שָׂה)逾越(פֶסַח;pesach)節(原文沒有「節」一字),他所有的男子務要受割禮,然後才容他前來遵守,他也就像本地人一樣,但未受割禮的,都不可吃這羊羔。(出 12:48)
你要守(תִּשְׁמֹר֒)除酵節(אֶת־חַ֣ג הַמַּצּוֹת),照我所吩咐你的,在亞筆月內所定的日期,吃無酵餅七天,誰也不可空手朝見我,因為你是這月出了埃及。(出 23:15)
在出埃及記23:15上帝吩咐百姓要守「除酵節」,但是12:48的原文卻是說守「逾越」,「節」這個字在原文並沒有,是中譯本加上的。這樣重要的一個節期,卻是把「節」這個字從節期的名稱略去,我們或許不清楚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經文突顯「逾越」這個詞,是要守這個節期的人謹記這個由上主所做的動作:
你們吃羊羔當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趕緊地吃,這是耶和華的逾越(פֶּ֥סַח)節(原文沒有「節」一字)。(出 12:11)
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וּפָסַחְתִּ֖י עֲלֵכֶ֑ם)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出 12:13)
我們要問的是:上主在整個出埃及的事件裏所做的不僅只有「逾越」這個動作,然而經文為甚麼要把「逾越」這個動作突顯出來?
第二世紀的約西亞拉比(Rabbi Yoshiyah)有這個看法:
上主在埃及地時在以色列眾子的家上躍過,正如經文說:「聽啊 ! 是我良人的聲音;看哪 ! 他躥山越嶺而來。」
約西亞拉比把擊殺長子時上主越過色列人的家與雅歌2:8裏描述新娘等待她愛人的經文平行。這與耶利米書彼此呼應:
你去向耶路撒冷人的耳中喊叫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幼年的恩愛,婚姻的愛情,你怎樣在曠野,在未曾耕種之地跟隨我,我都記得。(耶 2:2)
耶利米書描述出埃及的經歷就好比是上主與以色列人由邂逅進入婚姻的過程。猶太解經家拉希(Rashi)指「幼年的恩愛」是以色列人因著願意跟隨上主而離開供應他們生活的埃及地,進到曠野去。
約西亞拉比接續說「越過」(וּפָסַחְתִּ֖י עֲלֵכֶ֑ם, u’fasachti aleikhem)的意思,他說即使當時有一個埃及人躲在其中一個以色列人的家中,我們會猜這個埃及人最終也可以避過一刧,但「越過」是上主的憐憫,這只會用來對待以色列人,不會用來對待埃及人。2
由此可見,如果出埃及事件象徵上主與以色列人的邂逅,這份愛就是祂的子民獨有的。這「逾越」的動作是上主在向祂的愛人以色列展示祂的英勇,懲罰欺壓以色列的埃及。所以當以色列人慶祝逾越節的時候,就是要藉着種種禮儀,叫他們世世代代不忘記上主當年向住在埃及地的列祖所展示的這個「逾越」動作,背後要表達的愛。
然而耶利米書2:2卻揭示了傷感的一面,由於當時以色列不斷犯罪,離棄上主,所以他們將會被擄到巴比倫。上主就好像一位受傷的戀人,向以色列表達祂沒有忘記與他們昔日的邂逅,但是以色列卻把這份愛忘記了……
這對我們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當我們處於信仰與生活之間的張力,我們會選擇向現實低頭、妥協?還是,即使在失意、挫折、缺乏時,也願意抓緊昔日與上主初邂逅時祂向我們所展示的愛,而繼續向祂持守忠誠?
- 各個節期的名稱在希伯來聖經裏出現的情況:
逾越節:חַ֥ג הַפָּֽסַח(出 34:25)
除酵節:חַ֣ג הַמַּצּוֹת֮ , חַג־מַצּ֛וֹת (出 23:15,34:18;利 23:6;申 16:16;代下 8:13,30:13, 30:21,35:17;拉 6:22)
收割節:וְחַ֤ג הַקָּצִיר (出 23:16)
收藏節:וְחַ֤ג הָֽאָסִף(出 23:16,34:22)
七七節:וְחַ֤ג שָׁבֻעֹת֙ (出 34:22;申 16:10,16:16;代下 8:13;結 45:21)
住棚節:חַ֧ג הַסֻּכּ֛וֹת(利 23:34;申 16:13,16:16,31:10;代下 8:13;拉 3:4;亞 14:16,14:18,14:19) - Paul Steinberg, “Celebrating the Jewish Year: The Spring and Summer Holidays: Passover, Shavuot, The Omer, Tisha B’Av”,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2009), P.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