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開聖經時,你喜歡選取故事性的篇章去閱讀?還是律法的條文?如果是前者,乃是人之常情,因為在訊息的接收上始終故事的吸引力和容易消化的程度遠比冷冰冰的律法條文高,在靈修時也不會選取條文來默想吧!但其實條文和故事同樣通向明白上主旨意的方向,現在用申命記24:6作為例子簡單明白一下。
Deuteronomy 24:6 不可拿人的全盤磨石、或是上磨石作當頭、因為這是拿人的命作當頭。
夏達華聖經世界擺設的石磨與經文所描述的很相近,都有一塊上磨石的,兩層磨石合起來就是經文中的全盤磨石。短短一節經文,想講的是如何規範追債的手段,但就有更廣闊的事情叫讀經者明白。先看看24:10~13節:
Deuteronomy 24:10 你借給鄰舍不拘是甚麼、不可進他家拿他的當頭。
Deuteronomy 24:11 要站在外面、等那向你借貸的人把當頭拿出來、交給你。
Deuteronomy 24:12 他若是窮人、你不可留他的當頭過夜。
Deuteronomy 24:13 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著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
申命記的世界形容進入應許地後仍會有窮富之分,更有借貸渡難關的事情發生。現代人一般都認同「有借有還」的原則,但經文就更多描述債主「追債還追債,但也要有禮儀」的道理。第一,例如討債的可以索要抵押品,但要站在門外等候,待債務人(Debtor)從家把抵押品取出來,令還債的與討債的有家門這條界線去保持彼此間的安全的距離,避免因抵押品引發爭執。
第二是抵押品的時限性。24:12~13就說債務人如果窮得只有身上的衣服可用來抵押,就要日落前歸還,令他晚上有衣物保暖,這在上主面前才算為義。
雖然討債的要站在門外等候待債務人從家把抵押品取出來,但不等於討債的不能選取抵押品的種類,因此引伸出24:6的最要性。如果抵押品類型廣泛,身上衣物如此重要都可抵押的話,24:6偏偏認為石磨絕不可用來抵押1。石磨既是當時每個以色列家庭生產糧食的重要工具,討債的只要把它取去,影響的不單是債務人本身,更是影響整個家庭,所以無論整個石磨,就算只是一塊上磨石也不能取去,取去任何一個石磨都等於取去整家人的命。2
我們見到這條律法看似處處保障債務人的權益,原因是債權人往往是站在權力大和擁有資源的一方,當他只看討債是否成功而沒有憐恤債務人的處境,在上主眼裡是不喜悅的。雖然這律法好像維護債務人居多,但仍沒有否定一個事實,就是借貸仍是要還的,因此24:6想告訴我們的是無論借或還,雙方都有各自承擔的債任,更要在處理這件事情上,能夠做到互相尊重。
一條簡單關於石磨的律法,表面雖沉悶難明,但上主想藉以教導我們明白如何以愛的理念,去處理生活中充滿張力的問題。
註:
-
除了磨石不可作抵押,寡婦的衣裳也不可,參申命記24:17。
-
學者Dr. Jeffrey H. Tigay認為一般來說上磨石比下磨石輕,所以較易取走。
參考資料:
- Dr. Jeffrey H. Tigay.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Deuteronomy.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2003.
- 黃加俊。《步進聖經世界 2》。香港:夏達華研道中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