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Ho

《猶太故事中的讀經智慧》(8) ~ 原來,成為可拉一點都不難?

 利未的曾孫、哥轄的孫子、以斯哈的兒子可拉、和流便子孫中以利押的兒子大坍、亞比蘭、與比勒的兒子安、並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就是有名望選入會中的人、在摩西面前一同起來。聚集攻擊摩西、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甚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

民數記16:1-3

民數記中載有不少民族內部衝突事件,當中除了12探子事件外,17章的可拉叛變也是令人極為深刻的,因為聖經作者透過以上三節經文就帶出這個叛變是在毫無徵兆之下發動的,由於經文沒清楚交代原因,於是引發讀經者不禁要問:「這場叛變突然出現,又以可拉為首,是甚麼要令他行如此一步呢?」然而這問題早已在猶太文獻【民數記米大示】(Bimidbar Rabbah)中受到關注,當讀過這過故事,讀經者就會發現原來踏上可拉的叛變之路根本一點都不難!

故事釋義

“「是甚麼令可拉要製造一場爭拗?」可拉如此做是基於他父親兄弟的兒子受委任在會幕服侍在尊貴的職位上,比他的家族還要高。如經上所說:

烏薛的兒子以利撒反作哥轄宗族家室的首領。

民數記 3:30

可拉憤然說:「我父親有四兄弟,如經上所說:

哥轄的兒子是暗蘭、以斯哈、希伯倫、烏薛。哥轄一生的歲數是一百三十三歲。

出埃及記 6:18

暗蘭作為長子,他兒子亞倫和摩西已經得到尊貴的位份。然而根據輩份,誰應該接着得到同樣的尊榮?不就是我父以斯哈的家室嗎?我作為以斯哈之子也配得受這位份!但是,摩西居然把原屬於我的,授予我父的弟弟烏薛的家!我父親最小的兄弟可以比我優越嗎?看着吧!我必會就着摩西一切的決定與他爭論…….」”

民數記米大示18:2

透過可拉的內心獨白,已經清楚講出可拉發動叛變的原因是源於他認為本屬於自己的權力和尊榮被兄弟奪去,沒有受到抬舉。由權力所付予的尊榮是很吸引的,很多人都想得到,因為這尊榮可以令自己在眾人當中變得優越。然而有一件事可拉絕不知道,因為他只看到權力表面的美好,卻沒有想過從上主而來的職份,背後是由忠誠、使命感、承擔感、具大的壓力、眼淚和痛苦所支撐着,若真正明白這背後的含意,其實不會感到任何優越,因為早在民數記的第11章,我們不是早聽到摩西對牧養百姓的重擔而對上主說以下的話嗎?

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

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喫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我從哪裡得肉給這百姓喫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喫罷!』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民數記 11:11-15

從摩西的說話,你聽到他有因為承擔這職份有半點了不起嗎?今天我們也常常聽到教會圈子裡領袖間彼此爭權奪利的事,我們還認為基督徒不容易成為可拉嗎?只要努力在天國裡追求權力帶來的虛榮,任何人都會成為可拉!

猶太故事的讀經思維

今次有關民數記的猶太故事與上一篇講利未記的拿答、亞比戶故事一樣,也是當面對一些沒有清楚交代故事細節的經文時,拉比都嘗試以故事引導他的聽眾懂得用經文的前文後理提供的線索,去為聖經的解釋建立堅實的基礎。

但今次除了多一個例子令我們明白研經要掌握故事脈絡的重要外,也教我們認識聖經是一本怎樣的書。當信徒期望認識信仰是要簡單、清楚、易明、提供答案的時候,聖經本身卻是間接、隱晦、故弄玄虛、欲言又止的,而拉比的解經故事性質與聖經的思路也相似,同樣是要人努力領悟,而不是直接給予答案。因為直接給答案,只會養成不願思考的愚昧人,但聖經本身卻是一位名師,是引導想認識真理的人能自行按文本的邏輯尋求明白,從而建立具獨立思考、按上主的標準判斷世情的尋道者。

當我們明白聖經這個本質時,我們就要反問:自己真是一個有誠意尋求聖經真理的人?還是只是一個拒絕長大的信仰巨嬰?

參考資料:
Midrash Rabbah(10 Vol. Set).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abbi DR. Harry Freedman. & Maurice Simon. New York: Soncino Press, 1983.
 

《猶太故事中的讀經智慧》(7) ~ 拿答、亞比戶的死因能夠解釋嗎?

難以解釋的死因

亞倫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華面前獻上凡火、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

就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燒滅、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

Leviticus 10:1-2

信徒可都困擾於利未記只用兩節聖經便匆忙交代了亞倫兩個兒子的死,但他們究竟做了甚麼而觸怒上主最終招致死亡呢?經文提供的資料實在有限,只是更多描述摩西和亞倫如何把事件善後而已,因此便以為兩個兒子的死並非經文重點而就此放下了。然而,猶太文獻中的拉比並不如此認為。